top of page

看《願者上網》有感而發

  • 林君山
  • Feb 16, 2021
  • 3 min read

最近看完Netflix的紀錄片《願者上網》(The Social Dilemma),裡面提到社交平台運用演算法(Algorithm)目的是要用家一直保持活躍。演算法的運作模式是根據用家的喜好,自動推送感興趣的內容,讓用家主動停留在社交平台。社交平台為此,發明了不同功能(讚好、評論、追蹤等),進一步鼓勵用戶互動,吸引用戶長時間使用社交平台。長時間依賴社交平台導致的負面影響是上網成癮。紀錄片提到吸食毒品和使用軟件的人均被稱為「User」。片中受訪者乃各大社交平台的前員工,這裡留下其中兩句讓大家思考,其餘的自行觀看影片發掘。


- “There are only two industries that call their customers “users”: illegal drugs and software.” — Edward Tufte

- “If you’re not paying for the product, then you are the product” — Daniel Hövermann


最近朋友和我分享駭人的事,她說在電話旁邊不停重複某些句子或字眼,搜尋引擎或者Apps會顯示相關內容,像偷窺了你的日記,很嚇人。這讓我想起網上流傳的Meme圖,圖中人(電話)隔著牆壁偷聽別人說話。難怪電話可以讀懂我內心,知道想要什麼。向來注重隱私,一直十分關注電話的隱私問題。


不記得從何時開始,只要在搜尋引擎搜尋物件,社交平台會自動顯示相關物件的廣告和內容。說實話,我很討厭看到這些廣告,一定不會點進去。寧願自己花時間慢慢搜尋其他牌子,然而發展成熟的網上購物平台有既定的模式,刷新了數次,滑到頁面最底,還是逃不過他的五指山。


最近又發現了匪夷所思的事情,在別人眼中可能是常識,但我還是很氣憤。看不到別人發來的新表情符號,被迫更新電話系統。更新後,當我需要上載電話內的照片到某些Apps時,Apps彈出視窗讓我選取可以存取的照片。我看著屏幕上的照片庫停頓了一下,Apps早已存取了我的照片,我是否點選照片已經不重要。而點選這個動作可能隱藏的信息是我容許他存取這幅照片,意味著他可以使用我的照片。我將照片上載到平台,不表示這些照片可以公開瀏覽和被網站使用。就如人們貪圖便利和節省儲存容量,喜歡上傳自己的照片到Google Photo。然而一旦上傳照片到這裡,Google可以獲取這些照片作任何用途。


說到隱私,想提一提位置定位。很多很多年前,和朋友逛街迷路了,我打開Google Map,沒有顯示定位。我再打開隱私,點選打開位置定位。朋友看到我這個舉動,不禁好奇問為甚麼要這樣做。「我不希望行蹤被監視」,「你同歐洲人一樣注重隱私」。這個習慣一直維持至今,即使日前知道這是自欺欺人。打開了位置定位不到一秒,馬上就知道自己身處在哪裡,傻的都知道其實Google Map一早知道位置,只是沒有顯示那個圓點。有時看到Google網站搜尋引擎最底顯示電腦的位置,覺得礙眼,關閉了位置定位。再次打開搜尋引擎的時候,位置定位再次顯示。


今年疫情緣故,少了時間外出社交,變相多宅在家中,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倍增。經營帳號其中一件煩惱的事,必須長期活躍於此。其一,最理想是每天更新文章和限時動態,吸引更多的追蹤者。其二,追蹤大量同類型的帳號,和他們互動,尋求被看見的機會,例如投稿到不同的媒體。換言之,我必須使用和經營社交媒體,才有更多被看見的機會。還有就是廣告,在社交平台賣廣告是最便宜和便捷的方法。觀察到不少經營短時間就有大量追蹤人數的帳號也有賣廣告,只需數十元就讓更多人看到何樂而不為。站在消費者角度,反感看到廣告,更反感演算法得出的廣告。


紀錄片提到一個近年全球社會面對最嚴峻的問題。這個現象自前年(2019年)開始,逐漸在香港社會浮現。自以為聰明的演算法看透人們的心底,了解用者喜好,看完這段影片,推薦同類型內容。看完這個廣告或者這則貼文,不斷推送同類型內容。於是整個版面或者下滑數個版面都是類似的內容,這的確能吸引用戶機不離手。可是也有不走尋常的路的用者,例如本人,每次看到相同類型的內容就相當苦惱。網上平台最大的好處是以最短時間獲取最多不同渠道的資訊。如果網上或者社交平台只有單一的聲音,用者如何聽到其他意見,如何嘗試聆聽反對者的聲音,互相理解,互相尊重。


不管有沒有興趣這個議題,十分鼓勵觀看Netflix紀錄片《願者上網》(The Social Dilemma)。

Recent Posts

See All
小孩事不小

很久沒有看突破書誌,忘記了以往主題和內容。但覺得這次兒童議題有點沉重。雖說以小孩角度,但成人撰文,沒有一絲孩子氣。可能對於個人而言,十分在意兒童成長。移居小孩那篇觸動了筆者。 討論了很多,說到尾,重要的是兩個詞語:尊重和溝通,和不同年齡背景的人相處是同樣法則。尊重別人的想法...

 
 
 
母語影響學習效能

某天上堂驚覺今個學期的課程用廣東話授課。為什麼用驚覺這個詞語?老師講課說得興起,偶爾飄幾句俚語,夠哂盞鬼。當刻感觸很大,明白廣東話授課如此重要。 自中學畢業後,上堂語言不是英文,便是普通話。即使同學提出用廣東話,老師以學校政策為由,堅持用港普。按照觀察,大部分學生的普通話能...

 
 
 

Comments


post

©2020 by 莘記.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.com

bottom of page